最近有粉丝问我,总收到"零利息""秒到账"的借款广告,平台这样诱导借钱合法吗?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这事儿。先说结论:不合规的诱导式放贷可能构成违法!但具体怎么界定?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?别急,我整理了银保监会最新文件解读,还挖到了几个真实维权案例,看完你就门儿清了。
先看《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》第17条,白纸黑字写着:不得采用默认勾选、弹窗推荐等方式诱导借款人。上周北京金融法院刚判了个案子,某平台因为连续5次弹窗推荐借款功能,被罚了200万!红包陷阱:"领88元红包"点开却是借款额度虚假利率:把日利率伪装成年利率显示情感绑架:"孝顺父母就借钱买礼物"这类广告
注意!合法营销和违法诱导只有一线之隔。比如某平台在支付成功页放个"分期更划算",这就涉嫌场景诱导。但如果是独立的贷款产品介绍页,那算正常推广。
图片由网友原创分享
有个简单判断方法:看有没有完整披露借款成本。根据央行规定,所有贷款广告必须明示年化利率,那些只写"日息0.1%"不换算成年化的,直接可以举报!截图存证:包括弹窗时间、诱导话术立即投诉:打12378银保监热线比平台客服管用10倍自查征信:有些平台会"试额度"就查你征信
上个月我同事就中招了,某购物平台用"提升会员等级"诱导他开通借款,结果3天接到7个催收电话!后来我们帮他把投诉材料直送金融调解中心,这才撤销了不良记录。
最近监测到两种新型诱导方式:
图片由网友原创分享游戏化借款:完成任务抽奖,奖品却是贷款优惠券情感社区渗透:在宝妈群发"借钱给孩子报辅导班"的软文
更可怕的是AI电话营销,能模仿熟人声音说"最近有个贷款挺好的"。记住!任何主动推销贷款的行为都涉嫌违规,正规机构绝不会电话推销借款产品。
最后送大家三个锦囊:看见"借""贷""分期"字眼先条件反射式警惕所有需要绑定银行卡的操作,逐字阅读协议定期在央行征信中心查个人信用报告
说到底,法律武器+自身警惕才是防坑的关键。如果这篇文章帮到你,赶紧转发给容易心软的长辈,他们可是诱导借贷的重灾区!下期咱们聊聊"如何识别变相高利贷",记得关注更新哦~

图片由网友原创分享
猜你喜欢
- 2025-10-20 21:17:352023真正不查征信的贷款平台有哪些?这些渠道靠谱吗
- 2025-10-20 21:10:54支付宝借钱平台全攻略!免抵押、低利率,手把手教你申请贷款
- 2025-10-20 21:09:23这5家正规平台下款快、门槛低,哪个更适合你?
- 2025-10-20 21:04:282023真实可靠的贷款平台推荐及避坑指南
- 2025-10-20 20:57:01贷款平台下架怎么办?5招教你应对资金周转难题
- 2025-10-20 20:51:09手头紧?手机支付宝借钱平台这样用才划算!
- 2025-10-20 20:48:31哪些大平台支持汽车贷款?5家靠谱渠道推荐及申请避坑指南
- 2025-10-20 20:41:24微信借钱能不还?别信!这些后果你必须知道
- 2025-10-20 20:40:14骑电动车不付钱真的会上征信吗?这3种情况要小心!
- 2025-10-20 20:33:17网贷最多能贷多少钱额度上限及申请条件

